隨著對肺癌驅動基因研究的不斷深入,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逐漸成為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一種重要的治療方式。近10年來以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為代表的第一代EGFR-TKI統治了非小細胞肺癌突變人群的一線治療,提供了10個月左右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
而近幾年,以奧希替尼等為代表的三代EGFR-TKI已在二線治療站穩腳跟,并開展與第一代靶向藥頭對頭比較研究,向一線治療發起沖擊,而達克替尼則直接向一線沖擊,療效超越一代,大有問鼎一線治療之勢。這些新藥物很可能改變現有靶向藥應用次序,改變目前的肺癌臨床實踐。轉化醫學網有幸邀請到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馬銳教授在安諾優達專家會后接受訪談。馬教授精通肺癌的診斷、鑒別診斷、化療及靶向治療,同時對其他惡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乳腺癌、肝癌及胃腸道惡性腫瘤等的化療及靶向治療亦有較深的造詣。
因此,不管對于第一、二或三代EGFR-TKI,我們既要重視某一階段(一線或二、三線)精準治療的客觀療效和PFS,更要全程把控各線精準治療共同貢獻的OS,把驅動基因陽性肺癌逐步變成慢性病,讓患者活得更長久、生活質量更高。隨著EGFR-TKI家族的不斷壯大,未來對于個體化治療全程管理的探索仍然任重道遠,值得慎重考慮和繼續研究。